锻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组织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根据组织转变的情况,回火一般分为4个阶段:马氏体分解、残余奥氏体分解、碳化物转变、碳化物的聚集长大和铁素体的再结晶。
锻件回火阶段,马氏体分解。在80℃以下温度回火时,淬火钢没有明S的组织转变,此时只发生马氏体中碳的偏聚,而没有开始分解。在80-200℃回火时,马氏体开始分解,析出细微的碳化物,使马氏体中碳的质量分数降低。山西建业锻压
锻件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回火温度较低,马氏体中仅析出了一部分过饱和的碳原子,所以它仍是碳在a-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析出的细微碳化物均匀分布在马氏体基体上。这种过饱和度较低的马氏体和细微碳化物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锻件回火阶段,残余奥氏体分解。当温度升至200-300℃时,马氏体分解继续进行,但占主导地位的转变已是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过程了。残余奥氏体分解是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先形成偏聚区,进而分解为α相和碳化物的混合组织,即形成下贝氏体。此阶段钢的硬度没有明显降低。
锻件加热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锻造变形力和提高金属塑性。但加热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氧化、脱碳、过热及过烧等。准确控制始锻及终锻温度,对产品组织与性能有影响。山西建业锻压
火焰炉加热具有费用低,适用性强的优点,但加热时间长,容易产生氧化和脱碳,劳动条件也需不断改善。电感应加热具有加热迅速,氧化少的优点,但对产品形状尺寸及材质变化的适应性差。
锻造成形是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正确计算变形力,是选择设备、进行模具校核的依据。对变形体内部进行应力应变分析,也是优化工艺过程和控制锻件组织性能所不可缺少的。
变形力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四种。主应力法虽不十分严密,但比较简单直观,可以计算出总压力及工件与工具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滑移线法对于平面应变问题是严格的,对于高件局部变形求解应力分布比较直观,但适用范围较窄。上限法可以给出高估的载荷,上限元还可以预计变形时工件外形变化。